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范围为16.3%~71.7%,平均为37.5%,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2.5%,其中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5.9%,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
日前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联合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在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监察局的监督下,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现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部分重点问题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结果予以公告(附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将依据专家意见和课题需求,进一步与课题承担单位明确课题研究的技术要求,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研究工作
针对目前环保领域存在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修改稿体现了严格管理、严惩违法的立法原则,明确了依法追究行政部门不履责、不查处的法律责任,将原草案中8种免除加倍处罚的情况减少到3种,同时取消了加倍处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上限。昨天上午,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王德林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介绍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工作时说,草案二审稿中单设一章,首次引入了公共治理概念。这次修改不是小修小改,草案从96条增加到130条,其中新增或修改条数有57条,不少是原则性、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责任权利,修改稿新增条款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的权利。所谓公共治理,就是说大气污染治理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政府、企业单位、群众应该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共同治理。
一位细心的代表还拿着一审的稿件,仔细对照看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吸收进这次修改。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举报。在治理污染源时,一定要考虑到,有些措施在局地改善的同时,有可能是以污染迁移作为代价的
徐祥德表示,通过长期多层次的监测分析,增加对污染源与形成污染之间关系的认识,积累相关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控。巨大的治理任务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和经济付出。以臭氧控制为例,北京地区是最大的获益者,总健康效益可达440亿元。郭斌建议,比如禁止新建大型燃煤项目,燃煤锅炉逐步由清洁能源替代,限制高耗能行业的生产规模,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
通过在渤海湾地区设置一些观测点,就可以了解到当地工业区排放的污染源有什么、会影响哪些区域、影响作用有多大等。那么,新形势下工业布局需要做哪些新功课呢?徐祥德建议,布局之前,要对污染源进行评估和预算。
再加上我们传统的谁污染谁支付的原则,可以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但对河北而言,更关注的却是PM2.5等其他污染问题。企业搬迁离不开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其中,压减燃煤消耗4000万吨、到2017年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等,都是极大的挑战。
在治理污染源时,一定要考虑到,有些措施在局地改善的同时,有可能是以污染迁移作为代价的。张世秋认为,成本投入更大的地区得到一定经济补偿,区域内同时获得了更好的空气质量,从而实现各方多赢和利益共享。然而,区域受益是个整体,各自承担的责任却并不相同。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表示认同。
河北在京津冀区域空气治理中无疑压力最大、任务最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斌认为,不管污染物是怎么来的,污染物的产生才是最重要因素。
这表明,区域合作能通过确立一个双赢的方案,降低合作方的污染控制成本。但是,多位专家对新的工业布局会否带来新源污染产生深深忧虑。
郭斌举例说,像华药等由于异味较大需要搬迁出市区的企业,在异地新建项目时,就必须对这些企业实行严格的有机废气及异味排放控制标准,并对这些企业进行摸底建档,开展医药化工集聚区相关指标的自动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工业园区规划和防护距离要求,严禁在工业园区内或防护距离内建设居民住宅和敏感建筑。徐祥德认为此种经济考量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环保硬约束的京津冀区域,在布局工业时,就必须要加上气候条件这一指标。这种合作机制下,各方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激发,更愿意加入到合作框架中来。二氧化硫140万吨,排在第二位。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环境、国际现场观测协调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这一论断一出,立即引来多位专家关注。加强对搬迁后的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水泥企业等高污染行业的监管及其脱硫、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等。
据介绍,目前我省已在这方面有所举动,《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程(2013-2017)实施方案》下月起即将实施,将进一步在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燃煤锅炉与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实现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痛下决心搬迁污染企业的拔根之举让人拍手称快,但是企业搬迁要特别注意不能一搬了之,必须树立大环境理念。
工业布局如何避免新源污染?气候条件﹢经济要素,布局需平衡市场效益与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实现分区建设,工业区的本意是更为有力地实现节能环保。他认为如此可以更全面地优化工业区布局,实现合理、经济的调控。
10月17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省科协承办的京津冀晋蒙环首都区域生态建设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五地的60余位专家院士研讨会诊,为探索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可行之路出谋划策。根据2012年环保部环境公告,我省大气污染排放量形势严峻,其中,烟粉尘排放近140万吨,位列第一。
郭斌表示,企业搬迁要警惕把污染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甚至有些企业还会在搬迁过程中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排放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张世秋说,这时,如果北京想要通过京津冀区域联合治理臭氧,就可以对河北、天津给予一定的资金或技术支持。雾霾来袭,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务之急是为治霾梳理出可操作的行动方向。张世秋建议,在整个区域间构建补偿机制和共同环境资金,建立一个良性的利益协调机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向。
为了根除污染源,我省近期频下重拳,其中石家庄市要求年底前启动市区内11家企业搬迁,完成1家企业搬迁,到2017年分年度搬迁市区企业18家。蓝天白云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期待。
张世秋解释说,所说的补偿机制,是指如果一个地区想过早地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空气质量,并需要其他地区给自己一定支持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补偿机制,在对环境收益和补偿标准进行衡量的前提下,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经济和技术补偿。专家们认为,如何让治污付出能在区域受益中有所回报,是激励区域合作的关键。
郭斌建议,要科学使用环保基金,在急需解决的环境治理技术、有待开发和升级的装备等方面,优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加以倾斜。对正在蓬勃兴起的渤海湾建设,徐祥德特别提醒,要注意充分考虑地方性环流因素,对污染物扩散能力进行统计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布局。
工业区建好以后,在防治污染上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刚刚公布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已拟定50条治理措施。比如可以预先对每个月、每个季节污染源的影响进行测算,如果某个季节易导致污染扩大,就可以在这个季节到来之前对污染源工业进行适当控制。以往工业布局时,更多考虑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很少考虑气象问题。
环保部10月22日发布公告显示,第三季度京津冀地区空气超标天数超六成,包括我省石家庄、保定等在内的多座城市皆被霾所扰,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密切关注。搬迁企业异地新建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严格的环保达标标准。
在给予企业搬迁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应当对企业技术升级予以大力支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任阵海认为,一地的污染治理成果,往往会被周边地区污染产业的不断增长所抵消,因此治理大气污染要进行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怎样高效多赢?补偿机制﹢环境基金,合作需平衡环境治理付出与区域利益回报环境污染往往一污染就是一片,不能光治理北京,河北、天津都不管,那样风一刮,污染物就过来了。郭斌则建议,要充分发挥新建项目环评在布局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从项目落地源头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优化我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灯火辉煌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